门诊刚坐下,一位患者便叹着气走进来:“医生,这几天心里像压了块石头,闷得慌,看什么都不顺眼,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白天没精神,连工作都提不起劲……” 我抬头看了眼日历 —— 正值出伏时节。每年这个由夏入秋的过渡阶段,这类受情绪、睡眠困扰的患者总会明显增多。
从中医角度来看,出伏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内敛,人体气机易随季节变化出现郁滞。《黄帝内经》早有记载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”,意为秋季万物生长趋于平缓,人体也需顺应这一规律调整机能。但此时昼夜温差拉大,白天余热未散、夜晚凉意渐生,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负担加重,肝气不舒的情况也随之变得常见。现代临床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:季节交替时,抑郁症就诊量通常会增加 15%-20%。今天就为大家分享 5 个实用的中医妙招,帮你把郁结的肝气 “揉开”,轻松应对出伏后的身体不适。
1. 推按 “消气穴”:太冲穴疏肝理气
太冲穴是肝经的核心原穴,堪称 “人体消气阀”,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。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此穴 3 分钟,按揉时配合缓慢深呼吸,能有效缓解胸闷、烦躁等不适。我在临床中还常引导患者,按压时轻轻发出六字诀中的 “嘘” 字(发音轻柔,气息绵长),通过声音与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,进一步疏通肝经气机,让疏肝效果更显著。
2. 冲泡 “解郁茶”:玫瑰陈皮饮稳情绪
推荐一款简单易做的 “玫瑰陈皮饮”:取干玫瑰花 6 朵(疏肝解郁、活血调经)、陈皮 3 克(理气和中、燥湿化痰)、枸杞 10 粒(滋补肝肾、防秋燥伤阴),用沸水冲泡,加盖焖 5 分钟即可饮用。情绪不稳、心烦易怒时喝上一杯,能快速缓解不适;若伴有口干、咽痛等 “上火” 症状,可额外加入菊花 3 朵,清热降火效果更佳。
3. 晾晒 “养阳背”:晒背补阳助疏泄
出伏后早晚阳光温和不刺眼,是晒背养阳的好时机。每天可找一处通风、阳光充足的地方,背对太阳站立 10 分钟(重点晒背部膀胱经区域,即脊柱两侧)。中医认为 “背为阳,腹为阴”,晒背能直接补充人体阳气,而阳气充足则肝的疏泄功能自然增强,有助于改善肝气郁结。正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所言:“背日而沐,通调营卫”,晒背不仅能养阳,还能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。
4. 练习 “拉筋术”:疏经络解肝滞
中医有 “肝主筋” 的说法,拉伸经络能间接疏通肝气。每天早晨起床后,可做两组简单的拉筋动作:
● 拉伸胆经:采用侧压腿姿势,双腿分开与肩同宽,一侧腿向侧方伸直,身体缓慢向伸直腿一侧倾斜,感受大腿外侧的牵拉感;
● 拉伸肝经:采用劈叉式(或半劈叉),双腿向前后分开,身体缓慢前倾,感受大腿内侧的酸胀感。
动作需缓慢轻柔,以身体微微酸胀为度,避免过度用力拉伤。坚持一周就能明显感觉身体变 “轻快”,郁滞感大大减轻。
5. 调治 “睡眠点”:掐按穴位助安睡
肝郁人群常出现 “凌晨 1-3 点醒” 的情况,这是因为此时正值肝经当令,肝气郁结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干扰睡眠。改善这类失眠,可在睡前做两个小动作:
● 掐按内关穴:手腕横纹上三横指处,用拇指掐按 1 分钟,能宁心安神;
● 搓涌泉穴:脚底前 1/3 凹陷处,双手搓热后交替搓揉涌泉穴 2 分钟,能引火下行、调和气血,帮助气血回归肝经,改善睡眠质量。
医案实录:肝郁化火型抑郁调理
曾接诊一位 27 岁女性患者,因工作压力大,近期情绪抑郁明显加剧,还伴有口苦咽干、大便干燥等症状,夜间常常失眠。面诊时可见其舌红苔微黄,脉象弦数,结合症状与舌脉,中医诊断为 “肝郁化火”—— 肝气郁结日久化火,上扰心神导致失眠,下灼津液引发便秘。
治疗上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(出自《内科摘要》),基础方包含柴胡(疏肝解郁)、白芍(养血柔肝)、丹皮(清热凉血)、栀子(清热泻火),同时加入郁金增强疏肝理气之力,搭配决明子润肠通便。患者服药 7 剂后,睡眠质量明显改善,口苦、便秘症状减轻,配合每日按揉太冲穴、内关穴,情绪也逐渐平稳。
温馨提醒
很多时候,身体出现不适都是 “信号”,找准病根,治疗就会变得简单。在临床中,我见过不少患者因忽视早期的情绪、睡眠异常,延误了调理时机,不仅自己受苦,还影响到家庭生活 ——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,家长的情绪状态与健康状况,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。若出现持续的胸闷、失眠、情绪低落等症状,千万别拖延,及时就医调理,才能避免问题加重,让自己和家人都少受影响。